- 點贊
- 收藏
寶山原來有座山
唐吉慧/政協頭條
來源:政協頭條 | 2022-09-14 20:29
字號 

閱讀提示
■ 明朝永樂十年(1412年)負責海運的平江伯陳瑄,在長江出口的南岸、今天浦東新區高橋鎮東北15里處修筑了一座土山。土山百丈見方,高30余丈,據說,當地百姓過去曾隱約見到有座山在海濱出現,修筑的土山恰是發現山影的地方,因而民間將它傳說為了“寶山”。
我從小生活在寶山,從羅店到寶山城廂,40多年未曾離開。小時候,我和小伙伴們琢磨為什么寶山沒有山,于是成立了“敢死隊”去尋山,從石皮街集合出發,鉆小樹林、闖地下室、翻垃圾站,然而毫無所獲。雨后的一個黃昏,我們排成一排站上長江邊的堤岸,望著無盡的江水和鳴著汽笛的輪船恍然大悟,原來寶山沒有山。等長大了終于明白,原來寶山有山,在現在的高橋;原來寶山有山,是600年前的一座小土山;原來寶山有山,它早被江水沖刷得無影無蹤。不過我并不失望,我深深熱愛這一方土地,無所謂是否有山。
明朝洪武年間,劉家港(今江蘇瀏河鎮)是由南向北通過海道運糧的起航地,盡管海運頻繁,卻從未修筑過航海標志。明成祖遷都北京后,每年由南向北運輸的各種物資大量加增,因而從永樂元年開始,采用了海、河共運的方法,不過當時運河有幾段淤塞不通,需要中轉陸運,海運僅靠劉家港一個港口顯然捉襟見肘。明代有位名臣夏原吉,永樂一年(1403年)被委以了治水的重任,第二年(1404年)經由他的治理,吳淞江得以與黃浦江暢通,吳淞口由此變為了黃浦江口,航運能力大大加強,為了減輕劉家港的壓力,部分糧船開始從吳淞口起航了。
明朝永樂十年(1412年)負責海運的平江伯陳瑄,在長江出口的南岸、今天浦東新區高橋鎮東北15里處修筑了一座土山,依靠著大量的士兵,不足10天,便完成了修建的任務。土山百丈見方,高30余丈,據說,當地百姓過去曾隱約見到有座山在海濱出現,修筑的土山恰是發現山影的地方,因而民間將它傳說為了“寶山”。
“寶山”建成后,花竹掩映、嘉樹成蔭,每每旭日初升,五彩的云霞便升騰而起,描繪出一幅美麗的“寶山祥云”圖。明朝人高宗本寫過一首《寶山晴云》,詩中寫到當年的景象:“馳驅萬卒一山成,寶塔含輝云自生。隱約壺天浮瑞彩,依微海市弄新晴。從龍目駭番船客,捧日歡騰水寨兵。珍重吾皇灑宸翰 ,千年草木被光榮?!薄皩毶健鄙辖ㄓ旋埻鯊R、觀音殿,詩中所說的“寶塔”便在龍王廟里。山上設有烽火臺,白天燃煙,夜間點火,雖距海30里,但視野遼闊,目標顯著,作為航海標志為海運提供了安全保障。明成祖朱棣深知“寶山”的重要,因為永樂二年(1404年)吳淞江疏浚后,吳淞口成了由南向北海道運糧的起航地之一,于是親自寫下碑文、命人勒石成碑,御制寶山之碑,俗稱永樂御碑,就此誕生。
然而,明代嘉靖年間,出現了嚴重的倭患,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,倭寇便登陸侵占了這座土山,作為進犯上海的巢穴。雖然朝廷調集了大量兵力攻打,依然久攻不克。危急之時,寶山黃姚里(已于清朝初年沉沒)著名的“嚴家兵”嚴家兄弟老五嚴大邦潛登上山,在殺死七人后與山下的老大嚴大顯里應外合,率軍生擒百余人,其余跳海逃走,終于消滅了這群倭寇。遺憾的是寶山自古多兵災與水災,躲過了兵災,卻沒能避過水災,萬歷十年(1582年)的大潮沖坍了李家浜的河塘,也徹底沖毀了這座土山,所幸萬歷四年(1576年)時石碑移入了位于浦東的寶山老城,安然無恙地保存下來。諸多志書記錄了關于它的文字:《嘉定縣志》中記寶山西北4里有御制碑、《江東志》說在寶山西南的清浦東石橋北堍靠左的位置“樹御碑亭以幕之”、《寶山縣志》記御碑亭在清浦鎮(今已消失)的東街北……
進入1928年,國內政局混亂,御碑因無人顧及而亭毀不堪,其時高橋為鄉,有位鄉人將它移到了1927年籌建的高橋公園(今屬高橋中學)內。1985年,川沙縣人民政府和高橋中學投資2萬多元,參照明代風格,壘土山,建碑亭,安置御碑。亭前有額一方,為王京盙篆書“明御碑亭”。御碑立于碑亭中央,碑高160.5厘米,碑頭高47厘米,寬94厘米,厚30厘米,兩旁雕蟠龍,中間有篆書“御制”二字。高橋中學為了保護這一文物,特制了玻璃框架進行保護。透過玻璃,碑文清晰可見:
嘉定濱海之墟,當江流之會,外即滄溟,浩渺無際。凡海舶往來最為沖要。但無大山高嶼以為之表識。遇晝晴風靜,舟徐而入,則安坐無虞。其或暮夜,煙云晦冥,長風巨浪,帆檣迅捷,倏忽千里。舟師弗戒,瞬息差失,觸堅膠淺,遄取顛躓,朕恒慮之。今年春,乃命海運將士,相地之宜,筑土山焉,以為往來之望。其址東西各廣百丈,南北如之,高三十余丈。上建烽堠,晝則舉煙,夜則明火,海洋空闊,遙見千里,于是咸樂其便。不旬日而成。周圍樹以嘉木,間以花竹,蔚然奇觀。先是未筑之前,居民恒見其地有山影。及是筑成,適在其處,如民之所見者。眾曰:是蓋有神明以相之,故其兆先以見。皆稱之寶山。因民之言,仍其名而不移,遂刻石以志之。詩曰:滄溟巨浸渺無垠,混含天地相吐吞。洪濤架山截業奔,巨靈赑屃相噓噴。揮霍變化朝為昏,駭神褫魄目黯眢。蒼黃附脾孰為援,乃起茲山當海門。孤高靚秀猶昆侖,千里示表郁悖燉。永令迅濟無憂煩,寶山之名萬古存。勒銘悠久同乾坤。永樂十年五月。
寶山碑立于永樂十年,距今600多年,雖然高橋早已劃歸浦東新區,但寶山沒有忘記這座象征著明朝海運頂峰時期的豐碑。2005年,寶山復制了高橋中學內的《寶山之碑》,將它立于了臨江公園(今淞滬抗戰紀念公園)向北的土山上,并建碑亭,以記寶山之源。
(本文作者系民建會員)
責任編輯:谷欽慧

- 點贊
- 收藏
相關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