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點贊
- 收藏
韓方明:從共識到共贏——構建并肩而立的新型中日關系
韓方明/人民政協報
2022-09-15 12:45
字號 
今年是中日邦交正?;?0周年,相關紀念活動漸次在兩國開展。過去的50年里,中日關系長期向好,合作大于分歧,往來多于隔斷,雙方在世界大變局中均成為世界前三主要經濟體,聯袂為亞洲屹立于全球做出了關鍵性貢獻。未來的50年,中日關系的走向如何,也將直接影響東方文明區的發展興衰。
中日關系向前還是退步,是一個選擇題,卻本不應成為選擇題。50年來的中日關系,在道路光明之間,荊棘從未遠行,溝坎依舊橫亙。中日邦交正?;窃诶鋺鸨尘跋?,由中日老一輩政治家、外交家做出的英明抉擇。自那以后,中日關系一度邁過了二戰后的政治隔絕狀態,開啟了經濟、文化、科技、教育等多方面深度交流的新篇章,進而形成了多方位的、相互滲透的利益紐帶。迄今,日本已是中國第一大投資來源國,中國則連續十五年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國。然而,在中日關系之間,還存在中美關系這一主要外部變量,導致中日關系有時偏離友好的航向。這就需要激揚東方智慧,圓融中和,推動中日關系盡可能擺脫外部干擾,獨立自主,并肩而立,有效化解兩國戰略分歧,尋找更多的共同利益、共同價值、共同話語。
踐信守諾是東方文化的重要基因。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就如何處理歷史、臺灣等重大敏感問題確定了原則,構成了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,只要貫徹好、落實好四個文件的精神,把信用落到實處,兩國的和平與友好、合作與共贏的大方向就不會走窄,只能拓寬。中日關系確實有歷史包袱、也有現實沖突,但只要著眼大局,把握正確發展方向,政治上的共識越來越多,才會助力發展上的共贏越來越深。經濟共贏與政治共識是相輔相成的關系,政經偏離的結果通常都會導向贏面越來越小,分叉越來越密,最終陷入“斗則兩傷”的泥潭。中日間締造的“互為合作伙伴、互不構成威脅”的政治共識,不應成為一紙空文,而應當堅守之、實踐之,管控偏離這一共識的行動和言論,如此,中日友好的大船方能揚帆遠航,而不是擱淺偏航。
伙伴關系來之不易。對于曾經歷戰爭痛苦和日本軍國主義迫害的中日兩國人民而言,亦如此。從二戰的陰霾中走出來,當需對和平二字倍加珍惜,對合作二字倍加珍重。中日是合作伙伴,是一衣帶水的鄰居,那些“脫鉤斷鏈”的壓迫式做法對雙方都是一場災難,不需要,更不值得。深化合作,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,打造更深程度的伙伴關系,才是真正的“人間清醒”。這就需要雙方加強言論引導,塑造積極友善的相互認知。在全球民粹主義、非理性情緒張揚的當下,中日之間更應當開展更多的民間交流,更廣的公共外交,讓友好與善意來化解誤解和偏激,形成友善認知的情感紐帶。推動民間情緒的友善認知,是一個重要工程,做好了,中日關系長期友好的情感紐帶才能得以建成。許多時候,情感紐帶的作用遠超物質紐帶。
中日關系搞好了,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必將煥然一新,亞洲格局也將為之一變。中日并肩而立,管控分歧,擴大合作,不僅對本國發展有利,也是世界經濟復蘇、亞洲經濟活躍的巨大助力,將對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形成重要支撐,更是對日本在國際體系中消弭外部不當干預的有力砝碼,進而協助日本從由美國建立起來的“中心—輻射型”關系中走出來,既避免陷入“兩強相斗、池魚遭殃”的困境,也有助于日本成為國際體系中發揮積極健康作用的獨立的重要一邊。
共贏是過去50年中日關系發展的結果,共識是迎來下一個50年持續共贏的保障。從利益紐帶到情感紐帶、文化紐帶,越來越多的交流與合作,才能讓中日并肩而立,真正實現更深、更高、更美、更繁榮的“山川異域,風月同天”。(作者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)
(原題為《從共識到共贏——構建并肩而立的新型中日關系》)
中日關系向前還是退步,是一個選擇題,卻本不應成為選擇題。50年來的中日關系,在道路光明之間,荊棘從未遠行,溝坎依舊橫亙。中日邦交正?;窃诶鋺鸨尘跋?,由中日老一輩政治家、外交家做出的英明抉擇。自那以后,中日關系一度邁過了二戰后的政治隔絕狀態,開啟了經濟、文化、科技、教育等多方面深度交流的新篇章,進而形成了多方位的、相互滲透的利益紐帶。迄今,日本已是中國第一大投資來源國,中國則連續十五年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國。然而,在中日關系之間,還存在中美關系這一主要外部變量,導致中日關系有時偏離友好的航向。這就需要激揚東方智慧,圓融中和,推動中日關系盡可能擺脫外部干擾,獨立自主,并肩而立,有效化解兩國戰略分歧,尋找更多的共同利益、共同價值、共同話語。
踐信守諾是東方文化的重要基因。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就如何處理歷史、臺灣等重大敏感問題確定了原則,構成了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,只要貫徹好、落實好四個文件的精神,把信用落到實處,兩國的和平與友好、合作與共贏的大方向就不會走窄,只能拓寬。中日關系確實有歷史包袱、也有現實沖突,但只要著眼大局,把握正確發展方向,政治上的共識越來越多,才會助力發展上的共贏越來越深。經濟共贏與政治共識是相輔相成的關系,政經偏離的結果通常都會導向贏面越來越小,分叉越來越密,最終陷入“斗則兩傷”的泥潭。中日間締造的“互為合作伙伴、互不構成威脅”的政治共識,不應成為一紙空文,而應當堅守之、實踐之,管控偏離這一共識的行動和言論,如此,中日友好的大船方能揚帆遠航,而不是擱淺偏航。
伙伴關系來之不易。對于曾經歷戰爭痛苦和日本軍國主義迫害的中日兩國人民而言,亦如此。從二戰的陰霾中走出來,當需對和平二字倍加珍惜,對合作二字倍加珍重。中日是合作伙伴,是一衣帶水的鄰居,那些“脫鉤斷鏈”的壓迫式做法對雙方都是一場災難,不需要,更不值得。深化合作,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,打造更深程度的伙伴關系,才是真正的“人間清醒”。這就需要雙方加強言論引導,塑造積極友善的相互認知。在全球民粹主義、非理性情緒張揚的當下,中日之間更應當開展更多的民間交流,更廣的公共外交,讓友好與善意來化解誤解和偏激,形成友善認知的情感紐帶。推動民間情緒的友善認知,是一個重要工程,做好了,中日關系長期友好的情感紐帶才能得以建成。許多時候,情感紐帶的作用遠超物質紐帶。
中日關系搞好了,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必將煥然一新,亞洲格局也將為之一變。中日并肩而立,管控分歧,擴大合作,不僅對本國發展有利,也是世界經濟復蘇、亞洲經濟活躍的巨大助力,將對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形成重要支撐,更是對日本在國際體系中消弭外部不當干預的有力砝碼,進而協助日本從由美國建立起來的“中心—輻射型”關系中走出來,既避免陷入“兩強相斗、池魚遭殃”的困境,也有助于日本成為國際體系中發揮積極健康作用的獨立的重要一邊。
共贏是過去50年中日關系發展的結果,共識是迎來下一個50年持續共贏的保障。從利益紐帶到情感紐帶、文化紐帶,越來越多的交流與合作,才能讓中日并肩而立,真正實現更深、更高、更美、更繁榮的“山川異域,風月同天”。(作者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)
(原題為《從共識到共贏——構建并肩而立的新型中日關系》)
責任編輯:張杏梅

- 點贊
- 收藏
相關推薦